压缩感知(Compressed Sensing, CS)

核心思想

如果一个信号在某个变换域中是稀疏的,那么即使采样点数远小于奈奎斯特采样定理要求的数量,也能通过优化方法恢复出完整信号。

本质

一种信号获取与恢复理论,目标是在“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率”的情况下,仍能准确重建信号。

具体解释

传统的信号采样要遵循 奈奎斯特采样定理:采样率至少要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,才能无损恢复信号。

而压缩感知打破了这个限制:

  • 假设信号 xRnx \in \mathbb{R}^n 在某个基(如小波基、傅里叶基)下是稀疏的,即只有 knk \ll n 个非零系数。
  • 我们只测量 mnm \ll n 个线性观测值:

    y=Axy = A x

    其中 AA 是测量矩阵。
  • 通过 稀疏优化 方法,就可以从 yy 中恢复 xx

常见优化形式

minxx1s.t.Ax=y\min_x \|x\|_1 \quad \text{s.t.} \quad A x = y

这是一个典型的 L1 最小化问题

应用

  • 医学成像加速扫描
  • 无线通信信号恢复
  • 雷达成像

稀疏优化(Sparse Optimization, SO)

核心思想

在优化过程中利用或强制变量具有“稀疏结构”,即大多数元素为 0,只有少量为非零。

本质

一种数学优化方法,目标是在约束或目标函数中体现“稀疏性”原则,让解具有稀疏结构。

换句话说:
稀疏优化 是实现 压缩感知思想 的数学工具。

数学定义

稀疏优化问题常写作:

minxf(x)+λx1\min_x f(x) + \lambda \|x\|_1

minxAxy22+λx1\min_x \|A x - y\|_2^2 + \lambda \|x\|_1

这里的 x1\|x\|_1 是稀疏约束的“凸近似”(因为直接约束非零元素个数 x0\|x\|_0 是 NP-hard 的)。

应用

  • 低秩矩阵分解、字典学习
  • 压缩感知信号恢复
  • 稀疏编码

两者关系:思想 vs 工具

概念 范畴 主要目的 二者关系
压缩感知 (CS) 信号采样与重建理论 在少量采样下重建稀疏信号 是“应用场景”
稀疏优化 (SO) 优化方法与数学工具 求稀疏解 是“求解方法”

🔹 类比理解:

  • 压缩感知:是“为什么”——为什么能少采样还原信号。
  • 稀疏优化:是“怎么做”——用什么算法把信号还原出来。

两者目的

角度 压缩感知(CS) 稀疏优化(SO)
目标 少采样、高效率获取信号 求解稀疏结构的最优解
关键假设 信号稀疏 模型带有稀疏先验
输出 高保真重建信号 稀疏解、特征选择或稀疏表示
应用 MRI成像、雷达、通信、压缩视频 LASSO回归、稀疏编码、特征选择、CS重建

一句话总结

压缩感知是“稀疏信号少测量高还原”的理论;稀疏优化是“实现这种稀疏恢复”的数学方法。

简而言之:

CS = 思想 / 目标,SO = 工具 / 方法。

超分辨(Super-Resolution, SR)

核心思想

从低分辨率图像(或视频帧)重建出高分辨率的图像,使其包含更多细节。

本质

“超分辨”就是突破系统原本分辨率极限,恢复或估计出更精细的信息。

也就是说:
不管是图像、视频、雷达信号,超分辨的核心目标都是“提升分辨率”,只是分辨率的含义随领域而变。

分类

  1. 基于插值的方法:如双三次插值(bicubic),简单但效果有限。

  2. 基于稀疏表示的方法(Sparse Representation SR)

    • 低分辨率(LR)图像块和高分辨率(HR)图像块共享同一稀疏系数。
    • 利用稀疏优化求得稀疏表示,从而恢复高分辨率图像。
  3.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:SRCNN、EDSR、SwinIR 等。

数学模型(稀疏表示方法)

minαyDlα22+λα1\min_\alpha \| y - D_l \alpha \|_2^2 + \lambda \|\alpha\|_1

再用相同的系数 α\alpha 和高分辨率字典 DhD_h 重建:

xHR=Dhαx_{HR} = D_h \alpha

应用

  • 卫星/航空图像增强
  • 医学影像细节恢复
  • 安防视频放大识别

三者关系图示

概念 关注问题 典型应用 关联
压缩感知 如何在少量采样下重建信号 MRI, 雷达, 通信 依赖稀疏优化
稀疏优化 如何求解稀疏结构的最优解 特征选择, 稀疏编码 是 CS 与 SR 的数学工具
超分辨 如何从低分辨数据生成高分辨图像 图像增强, 医学成像 可用稀疏优化方法实现

提升分辨率 = 扩大尺寸?

图像领域的超分辨(Image Super-Resolution)

目的

从低分辨率图像生成高分辨率图像,使其看起来更清晰、更细致。

通俗理解

比如一张模糊的 240p 动画图,通过算法生成一张 1080p 或 4K 的清晰图。

实现方式

  • 输入:小图(Low-Resolution, LR)
  • 输出:大图(High-Resolution, HR)
  • 算法:CNN、Transformer 或稀疏编码

    IHR=fθ(ILR)I_{HR} = f_\theta(I_{LR})

应用举例

  • AnimeNet、Waifu2x、Real-ESRGAN:用于动漫、游戏截图、老照片放大
  • 摄影图像增强、监控视频清晰化

图像超分辨的“分辨率”是:

空间分辨率(spatial resolution)
即图像每个方向上的像素密度、细节清晰度。

雷达领域的超分辨(Radar Super-Resolution)

雷达的“超分辨”虽然名字相同,但目的完全不同

目的

提升雷达系统对目标的分辨能力(角度分辨率、距离分辨率、速度分辨率等),即在物理上无法直接分开的目标信号中分辨出多个目标。

举例

普通雷达可能只能看到“一个目标回波峰”,但实际上那里面有两个相邻目标。
通过超分辨算法(如 MUSIC、ESPRIT、Capon),我们可以数学上分离出两个目标的角度或距离

形式

  • 输入:雷达天线阵列接收到的信号
  • 输出:更精确的目标角度/距离谱
  • 关键思想:信号稀疏性 + 空间谱估计 + 稀疏优化

    y=Ax+n,x 稀疏,表示目标分布y = A x + n,\quad x \text{ 稀疏,表示目标分布}

    用稀疏优化或高分辨谱估计算法重建 xx

雷达超分辨的“分辨率”是:

参数分辨率(parameter resolution)
包括:角度分辨率、距离分辨率、速度分辨率等。
不是图像意义上的“像素大小”。

对比总结

领域 输入 输出 提升的“分辨率”类型 是否从小图到大图? 典型算法
图像/视频 小图(LR) 大图(HR) 空间分辨率(像素密度) ✅ 是 SRCNN, EDSR, AnimeNet, Waifu2x
雷达 采样信号、阵列信号 目标参数谱(角度/距离) 参数分辨率(信号分离能力) ❌ 否 MUSIC, ESPRIT, OMP, CS-based DOA

为什么动漫超分辨是“小图到大图”?

因为动漫视频或图片往往:

  • 分辨率低(如 480p);
  • 动画边缘线条明显、纹理规律性强;
  • 可以用神经网络学习“从低分辨率线条到高清线条”的映射。

例如 AnimeNet / Waifu2x

IHR=NeuralNetwork(ILR)I_{HR} = \text{NeuralNetwork}(I_{LR})

直接输出更高像素、更锐利的图像,是典型的“图像超分辨”。

图像超分辨是“让图片更清晰”(空间放大),而雷达超分辨是“让目标更可分辨”(信号区分)。
二者名字相同,但目的、对象、物理意义完全不同。

雷达也有成像,为什么不能扩大?

当雷达最终也“成像”时,超分辨到底起什么作用?是不是也相当于图像放大?

雷达成像中“图像”的本质

虽然我们叫它“图”,但其实这些图并不是普通的图片,而是信号能量在某个参数空间(距离、速度、角度等)上的分布图

图像类型 横轴 纵轴 表示的物理量
RD 图(Range-Doppler) 距离 多普勒频率 目标的距离和速度分布
RA 图(Range-Azimuth) 距离 方位角 目标的空间分布
SAR 图(合成孔径雷达) 方位 距离 地面散射体分布

这些“图”都是由雷达信号经过傅里叶变换、匹配滤波、成像算法生成的功率谱。
所以这些“图”的分辨率来自系统带宽、天线孔径、采样率等物理限制。

超分辨在雷达成像中的作用

它不是简单“从小图放大成大图”,而是突破系统的物理分辨率极限,让图中的目标更清晰、更可分辨。

举例 1:距离–多普勒图

在常规处理下,两个距离或速度很接近的目标,可能在 RD 图上合成一个模糊峰。
通过超分辨算法(如 MUSIC、ESPRIT 或稀疏重建),我们可以:

  • 将原本一个模糊峰分解为两个清晰的峰;
  • 获得更细的目标谱结构;
  • 视觉上表现为 RD 图更清晰、更“锐利”

🔹数值上是:频谱估计精度提高;
🔹视觉上看起来像“图像清晰化”。

举例 2:SAR / ISAR 成像

SAR 图像看起来确实像一张灰度图,但其像素代表的是散射强度,分辨率受限于带宽与孔径。

  • 普通SAR成像:受限于系统带宽(ΔR = c / 2B);
  • 超分辨SAR成像:利用稀疏成像、CS-SAR等方法,用更少的采样恢复更高分辨率图像。

结果:

  • 同样的数据,图像更清晰,目标边缘更锐利;
  • 可以在有限带宽/采样下重建高分辨SAR图。

这时的超分辨确实表现为“图像变清晰”,但原理不同于“图像放大”,而是信号级的分辨率提升。

两类“超分辨”的区别(在雷达成像中)

类型 原理 输入 输出 视觉表现 是否真的是“小图 → 大图”
信号级超分辨 高分辨谱估计(MUSIC、OMP、CS) 原始阵列或频域信号 精确参数(角度/距离) 谱更锐利 ❌ 否
成像级超分辨 稀疏成像、CS-SAR、深度SR 初步成像结果(RD图、SAR图) 清晰的高分辨图像 图像更清晰 ✅ 近似是

换句话说:

  • 雷达信号处理阶段,超分辨主要是提高分辨能力
  • 雷达成像阶段,超分辨也可以通过稀疏成像或深度学习改善图像视觉分辨率

总结

雷达“超分辨”并不是简单地从“小图放大成大图”,而是:

  • 在信号层面,提高目标的分辨能力(角度、距离、速度);
  • 在成像层面,通过稀疏重建或深度学习,使雷达图像更清晰、分辨率更高;
  • 二者结合,可以在有限硬件条件下获得高分辨雷达成像结果。